〔文章:周佑承 營養師/ 圖:KINI 設計師〕
每年自七、八月起,是登革熱流行季的開始
每年七月是孩子最期待的暑假開始,孩子戶外活動的頻率增加,也剛好正逢登革熱的流行期,一直到十月,都還是登革熱的傳染高峰期,回顧2015年,打破台灣近30年來登革熱確診最高人數,最後確診病例數為4萬3637人、死亡218人,因此,夏季時我們還是不能輕忽登革熱傳染病,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登革熱,當孩子出現什麼症狀,就代表有可能感染到登革熱,以及平時我們該如何預防,並維持居家良好環境衛生。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是登革熱流行高風險地區,家長需特別注意住家環境衛生!大家也可以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利用傳染病圖既資料查詢系統了解目前登革熱病例的分佈狀況:
https://nidss.cdc.gov.tw/ch/Default.aspx?op=4
根據統計資料,台灣兒童感染登革熱之平均年齡為14歲,且兒童比較容易以無症狀的感染來呈現,使得家長容易輕忽,以為只是小感冒,往往在持續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多日或家中成員被確診登革熱後才被診斷出來,因此,整理出下列得到登革熱會出現的表徵,幫助各位家長觀察孩童的症狀是否被登革熱傳染。
兒童罹患登革熱的表徵
學齡孩童的登革熱症狀都非常輕微,甚至沒有發燒症狀。反之,成人登革熱病例常有明顯症狀和發燒表現。
1.突發的高燒
2.後眼窩痛
3.背痛、肌肉、關節酸痛
4.嘔吐、腹痛及咳嗽
5.皮疹
兒童有持續性腹部疼痛、壓痛、嘔吐、不正常出血(如大量牙齦出血、流鼻血、瘀青持續擴大、血便/黑便、血尿、月經過多等)或嗜睡、躁動不安等。
飲食注意事項
登革熱傳染在被蚊子叮咬後約有4~10天的潛伏期,之後才會出現症狀,兒童登革熱患者在發病前三天常因發燒及食欲不振併發脫水危險,故這個時期家長應協助口服補充足量水份與電解質。容易取得的補充方式包括:如米湯、稀藕粉湯、豆漿、牛奶等,其效益比純飲用開水來的好,也可使用治療腹瀉的口服水電解質補充液,家長需留意這段期間內,避免攝取紅色或深咖啡色的食物或飲料,如紅色火龍果、可樂等,以免尿液、糞便或嘔吐物被染色,干擾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的評估。
登革熱的預防方法
1. 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也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所以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清除病媒蚊孳生源。
2. 病媒蚊幼蟲孳生於家戶內外或附近的人工容器及自然容器內。人工 容器在室內包括花瓶、花盆底盤、冰箱底盤及地下室積水,而室外 則包括水缸、水甕、鐵桶、木桶、塑膠桶、廢輪胎等中型廢棄物,不用之浴缸、馬桶、電冰箱、洗衣機、各式各樣傢俱等大型廢棄物; 自然容器則包括樹洞、竹洞、葉軸等。
3.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落實「巡、倒、清、刷」:
「巡」─經常並仔細巡檢居家室內、外可能的積水容器。
「倒」─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器物予以分類或倒放。
「清」─減少容器,留下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刷」─去除斑蚊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營養師總結
1. 距離上次登革熱大爆發只有五年不到的時間,家長們還是不能輕忽登革熱的發生,平時應多注意環境的清潔。
2. 孩童通常感染登革熱較無明顯症狀,可透過觀察表徵以及告知旅遊史,來協助醫師做更精準的診斷。
3. 若發燒引起脫水的現象,可補充足量水份與電解質,避免攝取紅色或深咖啡色的食物或飲料。
4. 做好生活環境清潔,徹底落實「巡、倒、清、刷」清除蚊蟲孳生的準則。
推薦閱讀: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