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周佑承 營養師 / 圖:KINI 設計師〕
夏天越來越熱,最近高溫甚至高達攝氏40度,戶外氣溫動輒攝氏35度以上,在如此高溫的豔陽照射下,中暑就診人數屢創新高,國健署統計,7月初開始短短10天就有逾百人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這些患者並非全部都發生在室外的大太陽底下,室內也會中暑!但是室內又沒有太陽直曬,為什麼也會導致中暑呢?我們要如何做好預防措施,才能安心度過這炎炎夏日。
室內中暑的原因
中暑是熱傷害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熱傷害的產生原因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外,在室內也有可能會發生,造成室內熱傷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有:
特別是老人和兒童對溫度的調節能力相對比較差,當室內溫度持續上升,過度出汗而處於脫水的狀態,更會加重熱傷害的發生,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更要注意室內高溫所導致的熱傷害。
因此,不管是在太陽底下曝曬,長時間待在悶熱的環境或臨時外出買東西,當我們突然走入冷氣房中,皮膚上的毛細孔血管會因遇冷而急遽收縮,導致體內高熱無法藉由發汗散熱出去,就可能會引起熱傷害,甚至出現中暑的症狀,整個人便會感到頭昏、倦怠、沒有精神,食慾不振或盜汗、噁心。
但也別認為只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不外出就不會中暑,冷空氣會讓體表毛細管、汗腺收縮,汗水無法排出去,不利於體內散熱,甚至擔心外出流汗有味道,就噴一堆止汗劑,長期下來,體內太熱,沒有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一樣容易中暑,因此夏天還是要適當流汗,讓身體維持調節的能力,才比較不容易中暑!
中暑的症狀
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含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避免中暑,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幾件重要的事:
結論
中研院學者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34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案例就增加4倍,其中女性增7.5倍最高;戶外活動熱傷害則以孩童最明顯,當溫度達到33度以上,14歲以下的孩童急診數量暴增6.8倍。熱傷害的發生對於我們的生命還是有一定的威脅,所以如果發現有中暑現象,除了上述的處理步驟,再來就是平常要注意水分的補充,才能有效預防!
推薦閱讀: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